诗人卡利尔·纪伯伦 (Kahlil Gibran) 认为,美是一种能激发恐惧的力量,它会在摆脱所有意志的情况下发挥作用。有一种通过崇高美学范畴所蕴含的美,其美杜莎的面容使观察它的人石化并引起恐惧,并在艺术中找到了它最令人震惊的维度。面对艺术作品所释放的崇高,人们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成为一种未知的异化力量的受害者,这种力量会产生狂喜和幻觉,从而导致著名的司汤达综合症。它的名字来源于法国作家玛丽-亨利·贝勒的笔名,他第一次描述了在圣十字教堂内欣赏尼科利尼教堂中沃尔泰拉诺的女巫壁画时感到的不安感:
“压倒我的情绪之潮已经如此之深,以至于很难将它与敬畏区分开来。我沉浸在崇高之美的沉思中,我近距离观看了它,可以说我触摸了它。我已经达到了艺术所赋予的天体感觉和激情的情感相遇的情感点。从圣十字教堂出来,我心跳加速,我的生命已经精疲力竭,我带着跌倒的恐惧走路”。
意大利精神病学家格拉齐埃拉·马盖里尼 (Graziela Magherini) 将这种在艺术杰作面前的压倒性情绪浪潮称为司汤达综合症,将其解释为一种艺术的尴尬冲击,源于对众多大美作品的短暂观察。时间。
很明显,无论以何种形式,美都具有让任何在它面前的人参与的效果,引起广泛的情绪,甚至发呆和恐惧,但无论如何都需要积极参与用户观察什么。
但是,我们如何才能识别艺术作品的美呢?为什么我们在审美使用过程中会被非具象但抽象的主题所陶醉、参与其中,以至于有些人会体验到司汤达综合症?是否可以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它能够激活的审美体验和情感流动?事实上,近几十年来,一条重要的研究路线已经发展起来,即应用于美学的神经科学,它试图为这些问题提供科学的答案。
使这些科学与艺术之间的混合研究充满活力的起点是所谓的“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该发现发生在 1990 年代,由帕尔马大学的生理学实验室由Giacomo Rizzolatti 和 Vittorio Gallese 研究人员。它是存在于大脑运动皮层中的一类特殊神经元,当他们看到其他人做手势时会被模仿激活。从本质上讲,这些神经细胞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它们在他人大脑中看到的东西。
这一非常重要的发现使得对人类心灵的一种心理特征,即同理心做出科学解释成为可能,根据同理心这个词的希腊词源,这正是与他人认同、感受他人的能力。另一方面,审美体验也是基于用户和艺术作品之间的移情关系:具体来说,驱使我们沉迷于绘画、旋律、雕塑的东西是那种东西,那种“东西”我们归因于美,它涉及我们,吸引我们,使我们进入工作,以某种方式将我们与我们正在观察的事物联系起来。
神经科学家提出的假设是,当美丽的东西——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自然作品——吸引我们并引起我们的情绪时,我们的身体就会进入一种运动共振和同理心的状态,让我们生活。在我们的皮肤上,身体和情感表达在其中。事实上,审美体验是联觉的,即它涉及我们所有的感官,就好像它是一个具身的模拟。为了证明这一假设,二千零七 年 Rizzolatti 教授的团队进行了一项实验,其中包括向志愿者提交一些古典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塑的标志性图像,例如 Riace 青铜器或波提切利的维纳斯,它们被普遍认为是理想美的模型。而他们的大脑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记录活动。通过应用算法,神经科学家改变了这些图像的平衡和比例,使它们变得不那么漂亮。
将志愿者观察图像时的大脑活动与不成比例的图像进行比较时,它们具有典型的美丽比例,观察到当一件作品因其美丽而罢工时,大脑的各个区域都会“亮起”,包括“脑岛,当我们体验他人的情绪状态时,即当我们感到同情时,它就会被激活。这个实验让我们能够肯定我们认识美是因为我们对作品和其中所代表的主题产生了共鸣。例如,当我们观察卡拉瓦乔的《圣托马斯的怀疑》时,我们会被吸引到作品中,因为看到圣徒的手指插入基督的伤口,我们大脑的触觉区域被激活,我们识别出思想和身体,根据Vittorio Gallese 教授定义的一个过程。如果我们沉浸在一个拥有大量杰作的博物馆房间里,我们的镜像神经元就会面临过度刺激的风险,这可能导致司汤达氏综合症。这不仅发生在艺术作品的美丽面前,还发生在观察自然景观,如风景、日落、微笑的孩子的脸。
但是当工作是抽象的时,我们的大脑会发生什么?我们如何把握它的美?加勒斯教授领导的神经科学家团队与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学家大卫弗里德伯格合作,再次通过类似于里佐拉蒂教授的实验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卢西奥·丰塔纳 (Lucio Fontana) 的画布复制品(只有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被展示给来自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一组志愿者,并交替显示修改后的图像,其中剪裁被一条线代替,作为“检查的刺激” 。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观察艺术家的画布时,所有受试者都会激活镜像神经元机制,即产生同理心。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艺术家手势留下的痕迹激活了我们的大脑,就好像我们在做这件事,或者好像我们正在以第一人称重温那个手势所包含的情感。
根据这些研究,美的体验在我们看来是一个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得多的过程,植根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和体验。另一方面,司汤达已经提出“美是幸福的承诺”,仿佛在强调美的直觉、主观和情感特征,只有通过感觉才能接近。